前段时间,《中国新闻周刊》刊登了某所高中数学课堂的监控视频截图。截图中显示的是一个被称为“课堂呵护系统”的程序,这个程序会通过上课的同学的面部表情和行为判断员工的上课状态。
所谓课堂呵护系统,官方的解释是,利用大数据挖掘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手段,对教室安装的摄像头所采集的高清视频进行针对性的人像、行为识别和数据挖掘,将挖掘的数据从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专业分析生成多方报告及时推送,为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员工成长、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并且从画面上来看,该监控系统分辨率的清晰度也不是往日我们印象中的学校监控可以比的,可以说是不放过一点员工的小动作。
看完这则新闻后,许多朋友只是感慨“幸好毕业的早”。而许多动画观众却感觉这系统有点熟悉啊,根据面部判断员工,并划分几个状态,这不就是《Psycho-Pass》(《心理测量者》)嘛!
《Psycho-Pass》,这部首播于2012年的日本科幻动画,确实是一部极具噱头的作品。首先,这部动画带有强烈的反乌托邦色彩与诸多猎奇元素,其次,在国内你大概只能在网盘一观此片。毕竟现在片子要出名,首先得被和谐。

动画讲述在架空的近未来日本,人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倾向都能被测量甚至数值化,所有的监控摄像头都已经被升级和联网到一体,通过监视人类的色相浑浊程度和声音、视频等信息,来随时随地计算人类的每个心理状态和个性倾向所衡量的值。这个成为判断人类灵魂标准的测量值,人们称其为“Psycho-Pass”。

这个测量并诊断所有人心理数值的系统被称为“西比拉”。“西比拉”打出“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口号,强调西比拉系统控制下,通过数值测量,系统会自动为所有人设计最理想的“幸福”生活。
当然,这个社会并不是真的“需要每一个人”。除了计算工作能力和感情之外,西比拉系统还会计算每个人的“犯罪指数”。当犯罪指数超过一定数值,即使没有做出犯罪行为,也会被当作“潜在犯”被收容进与监狱无异的机构“矫正”。而“犯罪指数”过高的人类,则会被系统判定为没有挽救价值,直接清除。
诸多反乌托邦作品都是通过这种“无所不在监视”来达到社会的控制,比如著名的“老大哥在看着你”。但与《1984》等具有直接政治意味的讽刺相比,西比拉系统的政治色彩较为薄弱,与它更为接近的,是提出“圆形监狱”的边沁先生奉行的功利主义。
很难用绝对的善恶观念来判断西比拉系统,它整合了一套具有普遍性的价值标准,并在不断追求自身完善,并通过这套价值标准对社会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作为管理社会的系统,他不存在感情倾向,不存在运营者的意志。如片中杂贺教授所说,西比拉是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官僚制理论的理想。
官僚制的理论核心是通过非人格化的层级节制体系和部门结构,摈弃个人感情与喜恶的影响,以理性而有效率的组织管理社会。西比拉不仅做到了无感情的“去人格化”并且做到了绝对的效率优先。

西比拉系统可以通过计算一个人产生的社会贡献无法抵过他活着产生的风险而杀死一个人,也可以因为“这个人价值为正数”而放过屡屡挑战其尊严的常守朱。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西比拉是十分理想的管理者。
在《Psycho-Pass》剧场版中,还交代了西比拉系统存在的外部环境——除拥有西比拉的日本以外,全世界都被战火包围。暂不讨论设定是否完善,至少在那个世界,西比拉系统有一定的优越性,对片中出现的某引进西比拉的南亚国家小民来说,有一片能够安全活着的土地比什么都重要。
即使是以绝对的不自由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