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 > 新闻资讯 > 正文

深海之吻——评纪录片《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

来源:雷竞技发布时间:2020-02-29浏览次数: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191班 杨灿

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兼具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桥,它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连为一体。纪录片《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向观众讲述了工程师们如何用科技和勇气完成这个奇迹。展示了中国如今的高科技发展,也传达出了建筑者们不放弃,勇功难题的决心以及普通市民们对如今中国快速发展的态度。


一、主题:实现三地沟通的桥梁

影片从记录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出发,向观众展示了工程师面对看不见的危险一次次攻破的决心,彰显出现代中国的时代风采,还有市民们为强盛国力做出的贡献。建设如此一个超级工程,需要避开每天在伶仃洋航行的4000艘船以及桥面上1800多架密集航班的通行,还有南海海面上每年产生的台风等困难,然而,在明确目标之下,越是艰难,工程师们越是坚持,他们多番思索求证,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也正是工程师们的坚持和勇气使港珠澳大桥成为展示强盛国力的符号标志。大桥的建设连接了三座城市经济文化交流。影片还展现了在澳门做导游工作的小林和黄女士的日常生活,黄女士在澳门待了十几年,见证了澳门的回归,到现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真正的将香港、澳门与大陆近距离沟通起来,这不仅是小林与黄女士心中无比的亲密感,也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

 

二、解说词:生动的画面诠释

影片为科普题材纪录片,一些专业的数据和工程术语都靠简单明了的解说词一一化解。将抽象的东西变得可感可视,并以生活的食物做参考,来达到通俗易懂的作用。导演在讲解建设困难中的淤泥时,把成堆的淤泥形象化的比成了一块水豆腐,形象地向观众讲解了工程师们把这块“豆腐”先用排水固结的方法变成“豆腐干”,然后才能够把这个抛石固定住的方法,使观众通俗易懂的了解了工程术语中的晦涩难懂。类比也是片中常见的解释手法。“超过800万立方米的淤泥被移走,相当于3146米高的胡夫金字塔。”导演把淤泥的体积与金字塔的体积相比较,这让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直观,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可感可视,使观众通俗易懂,增加了影片的艺术美感,解说词的严谨与专业,又不失平民化的语言,使这部纪录片能够寓教于乐。

 

三、特效:独特的情景再现

为了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实施过程展示得直观形象,全片大量使用三维动画,将专业的工程学名词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可视化语言。影片在介绍修建人工岛、沉管隧道技术、拼接圆钢筒模板拼接方案等大量使用到三维动画,将抽象的语言,科学原理的阐述变得形象可感,令观众对片中超级工程的全貌和细节变得通俗易懂。仿佛在观众面前搭建出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物。在严格遵循技术数据和科学严谨的基础上,创作出美不胜收的动画,堪称视觉奇观。片中,深海隧道的建成、圆钢筒的拼接等工程完成过程的演示,导演借助三维动画将工程师们建桥时面临的困难变得可感可视,在体现影片真实性的同时也具形象化,更能传达出工程师们面对困难时的决心和勇气。

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个超级工程刷新着人们对人类工程极限的认识。纪录片《超级工程》以客观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建设的超级工程,探寻钢筋混凝土背后的超级工程,人文之美,情怀之美。